今年金融将扮演重要角色
(相关资料图)
因有着“早投放、早收益”特征,1月通常成为银行信贷投放旺季。
“从今年信贷投放情况看,企业信心的确有所修复。投放量也超出之前预期。”一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从去年11月就启动了“开门红”准备工作。
随着新冠疫情冲击消退、经济预期好转,社会融资需求正在转旺。在经济运行启动复苏的当下,银行更是开足马力,加速抢占信贷市场,“引燃”信贷数据。
2023年1月信贷迎来“开门红”,创出单月历史新高。资金主力流向基建,配合739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形成更多实物量,基建投资在今年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中被寄予厚望。制造业生产也加速修复,企业景气普遍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强。
房地产行业经历一年多“流动性困境”后,稳楼市金融政策密集出台,无论是保交楼专项借款、贷款支持计划,还是“金融十六条”、房企融资“三支箭”,经过一段时间运作,成效大有起色。众多受访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扩大内需,到恢复和扩大消费,今年金融都将扮演重要角色。
图/视觉中国
信贷“开门红”
据2月10日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创出单月历史新高。新增社会融资5.98 万亿元,创下有记录以来次新高。
“其实市场对于信贷高增长的情况在之前就有了预期。1月票据利率陡峭上行,甚至在月末的时候高于3个月的同业拆借利率,表明金融机构的信贷项目十分充足,需要通过抬高票据利率出票,来为贷款腾挪规模。”红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除了市场信号外,监管部门在跨年前后也进行了几波“预热”。2022年11月2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信贷工作座谈会,要求全国性商业银行要增强责任担当,发挥“头雁”作用,主动靠前发力。2023年春节前夕,1月10日,上述部门在信贷工作座谈会再次指出,各主要银行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适度靠前发力,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
“政策引导和信贷‘开门红’诉求下,各银行节前投放积极,部分机构甚至引发监管窗口指导,要求合理控制信贷规模。”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企业端的融资需求改善最为显著。“年初以来我行贷款总量实现较快增长,同比实现大幅多增。主要集中在对公领域,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相匹配。从历史情况看,一季度历来为企业融资需求高峰,是公司类贷款新增的‘旺季’,个人类贷款全年投放节奏会相对稳定。”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数据也显示,1月新增的4.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占比超95%。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同比多增1.4万亿元。可以说,是在企(事)业部门的拉动下,信贷数据迎来“开门红”。
温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年初以来伴随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前期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形成的配套融资提款行为增多,加上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延期、春节前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增大等原因,拉升了企(事)业单位贷款。
“1月信用债收益率依旧偏高,企业发行债券的成本高,叠加政策支持,部分企业发债需求转向贷款。”李奇霖分析,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的显著多增反映出元旦后重大项目的积极开工以及企业对未来经济向好的长期信心。
一般来说,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对应制造业、基建贷款等运转周期较长的领域。据了解,国家开发银行1月发放中长期贷款超过2100亿元。其中,发放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1378亿元,占比超过65%。
上述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相关负责人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年初以来我行基础设施贷款同比多增超过1倍。”
银保监会披露的1月信贷投放数据也显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贷款1.5万亿元,几乎相当于新增的租赁、商务服务和制造业贷款的总和,后两项新增贷款分别是7939亿元、7368亿元。且同比多增4479亿元,增幅较大。这意味着,基建及配套融资率先成为2023年开年信贷投放“主阵地”。
李奇霖分析,一月份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净融资4896.74亿元,提前批专项债的下发为基建项目提供初始资金,带动了部分配套融资需求。
此外,多位受访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的基建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期间,银行配套融资也在一直衔接跟进,加上政策支持,促使1月信贷资金主要投向基建。
“以国有大行和优质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机构,信贷发力较为迅猛,预计春节前同比多增幅度已经超过了万亿规模。不过需要注意,信贷增长高度向头部机构集中,中小银行总体偏弱。”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说。
值得注意的是,1月信贷高增背后,信贷结构仍存在一定失衡。1月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同比减少5858亿元。
但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认为1月“企业强、居民弱”的信贷结构只是表象,一季度居民信贷有望迎来明显拐点。“1月居民贷款同比少增并非主观意愿收缩,而是疫情过峰叠加春节前置导致消费场景被动减少的结果。1月的工作日较少,居民信贷已接近去年的月度均值水平,仅明显低于季末信贷冲量的特殊月份(3/6/9月),居民信贷并不算弱。”
前述建设银行总行相关负责人则指出,实体经济加速回暖首先对企业部门信贷需求形成更为明显带动,预计后续随着居民部门收入持续改善和消费意愿逐渐增强,以及房地产领域持续筑底复苏,居民部门信贷需求也将回升。
2023年1月11日,上海一处房产项目正在平整土地。图/视觉中国
金融助力“稳楼市”
“近一段时期,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3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新闻发布会表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发现,房地产被不少银行纳入了2023年信贷重点投放计划,前述股份制银行人士也透露,该行会继续支持房地产。这与往年有较大区别。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目前房企融资环境已经逐渐好转。“特别是相对稳健的房企,最近已经有大额融资出现,而且叠加市场小阳春,预计后续房企融资空间会更大。”
而在一年前,快速降杠杆叠加销售大幅回落,引发房企流动性危机,融资不畅也扼住了房企“咽喉”。
金融政策调整出现在2022年11月。从8日宣布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2500亿元,到11日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金融十六条”),再到28日,证监会决定在支持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项措施。短短20天内,房地产行业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三类融资渠道共同发力。
期间,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上,潘功胜透露,近期将设立2000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此前,2022年8月,住建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曾联合出台措施,通过政策性银行启动2000亿专项借款,支持住宅项目建设交付。而目前,据潘功胜在上述发布会透露,保交楼专项借款已经达到3500亿元。
“2022年房地产行业融资政策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上半年以鼓励收并购类融资为主,三季度则重点发力项目保交付资金支持;在对项目融资支持的基础上,四季度政策逐步转向房企,通过打通各类融资渠道,释放融资资金规模。”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说。
因此,融资“三箭齐发”被业内视为政策态度发生变化——从此前“救项目”转换至“救项目”与“助企业”并行,房企的融资环境得到优化。
“金融十六条”出台后,6大国有银行的信贷资金率先响应,当月就已经向35家房企给予了至少1.2万亿元授信。随后,更多银行跟进。受益房企名单也扩大至民营企业和地方企业。“目前,银行授信房企的信贷额度已超6万亿。”刘水说。前述中国建设银行相关负责人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以来建设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明显同比多增。
潘功胜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去年9-12月份,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2300亿元,同比多增4200亿元。今年1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超过3700亿元,同比多增2200亿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这是近期以来的高频提法。相比于“金融十六条”注重化解房企资金链断裂风险,前者关注更深层次的资产结构问题,着眼于长期管理,改善负债结构。
“过去十年间,我国房地产业资产负债表经历了快速扩张,十年时间全国前50大房企资产规模增长了10倍,还有个别企业增长了23倍。为防范风险从问题房企向优质房企扩散,有关部门起草了《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据悉,“行动方案”聚焦专注主业、合规经营、资质良好,具有一定系统重要性的优质房企,重点推进“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四个方面共21项工作任务,引导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回归安全区间。
来自金融端的扶持政策接连不断,房企融资境遇也在好转。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债自2022年8月断发后,经过5个月再次重启。今年1月,除了越秀地产、中国金茂等国资企业在澳门金交所分别发行20亿元、20.5亿元债券外,民营房企万达商业地产也成功发行了4亿美元优先票据。
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了解,房地产企业2022年四季度境内发债1200亿元,同比多增22%。今年1月发债400亿元,同比增长了23%。
此外,房企股权融资(“第三支箭”)进展也在加速。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12月以来,已有32家上市房企计划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一个可以直接降低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举措,尽管规模偏小,也不能忽视股权融资的杠杆作用,按照1笔股权融资的规模大致上能够撬动4倍的债务融资计算,其所形成的放大倍数就更为可观。”国元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杨为敩说。
然而,所有接受采访的房地产人士告诉记者,融资确实能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但本质上还是缓兵之计。最关键的是销售回暖,恢复自身“造血”能力。其中,“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被视为金融助力住房消费的举措和导向。
金融助力住房消费,也是支持有效需求的体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工作重点首位,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目前,按揭贷款的新发利率已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有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恢复性增长。此外,以信用卡、综合消费贷为代表的短期消费类信贷在春节后增长势头较好,价格体系也出现了明显的让利行为,这些有助于支持社会零售总额增加。总体来说,从扩大内需,到恢复和扩大消费,今年金融都将扮演重要角色。”王一峰说。
2022年12月15日,山东青州市一处商品房售楼处的沙盘。图/视觉中国
制造业融资明显回暖
制造业更是金融发力重点。最新数据显示,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在1月明显回暖的基础上,2月继续抬升2.5个百分点至52.6%,达到2012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五大分项指数悉数上升。其中,生产指数增幅最大,为56.7%,较上月上涨6.9%。
“2月制造业运行表现出四个方面特征:生产端快速修复;外需仍有韧性;企业补库存意愿上升;企业景气普遍改善,其中,中小型企业景气改善更为明显,进一步印证经济复苏成色较足。”温彬说。
《中国新闻周刊》多方了解到,制造业融资需求目前已有明显回暖。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截至1月末,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2万亿元,其中境内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明显,占制造业贷款比重超4成。前述建设银行总行相关负责人指出,该行年初以来制造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中占比提升0.5个百分点。
“2023年以来,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1月已有几项新兴制造业贷款难易度指数回升至50%以上,贷款难度明显下降,金融支持政策收效良好。”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在研报中提到。
王一峰预计,年初制造业贷款投放强度仍会比较大。特别是江浙地区的银行信贷投放情况较好,均实现同比多增。“这些银行对公端主要以制造业和政府平台为主。不过,2023年整体制造业贷款的增长,依然存在一定政策驱动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从202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再到2022年7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金融政策力度明显加大,进一步深化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对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制造业,提升制造业金融服务指明了方向,助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创业、稳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为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服务实体经济,202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
前述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相关负责人解释,重点领域要符合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两新一重”项目、重大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业、新型能源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薄弱环节是相对而言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领域,如医疗卫生、生态环保、农业农村、教育等领域。“上述都是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服务的领域。”
数据显示,2022年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5.6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3%,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3.2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9个百分点。
温彬认为,2022年新增贷款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面对多重压力,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发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信心。
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方面,我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持续释放。2022年,LPR共下调两次,其中,1年期下降0.05%,5年期以上下降0.3%。传导到企业端,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7%,比上年低34个基点。较2018年下降了128个基点。此外,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从2018年1月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的4.9%,均处在历史比较低水平。
“我们将继续采取措施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向制造业、服务行业民营小微企业的倾斜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发于2023.3.13总第108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信贷“开门红”:金融如何支撑信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