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营范围包含“电池回收”的企业超过7.3万家,其中2022年成立约3.6万家。2018年之前,相关企业仅6000家左右
(资料图片)
□目前国内已经初步建立起锂电池循环回收体系,根据回收主体不同分为四种模式:车企、电池厂、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以及互联网+产业联盟
3月10日,国内首个锂电循环产业互联网平台“锂++”上线,试图探索锂电池回收新模式,主要发起方为天奇股份,共建方包括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等。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超千亿元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获宁德时代等新能源巨头加码。
业界与学界人士分析,动力电池的大部分原材料可循环利用,加上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大涨,入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可保障供应链安全与降低成本。不过,一片“蓝海”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存在“小、散、乱”的问题,行业亟须实行高质量发展。
“掘金”动力电池回收领域
“锂电池循环板块是公司战略发展的核心板块。”天奇股份董事长黄斌在3月10日表示,公司在锂电池梯次利用与再生提取、回收体系等方面深耕多年,具备完备的产业基础。
记者注意到,除了天奇股份,今年以来还有芳源股份、宁德时代、吉利等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纷纷加码动力电池回收领域。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动力电池回收处置和利用,将是动力电池原料重要的来源之一。宁德时代1月30日公告称,公司拟由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出资238亿元,投建一体化新材料产业生产基地,项目涵盖50万吨废旧电池材料回收。
“电池里面绝大部分材料都可以循环利用,目前我们镍、钴、锰的回收率达99.3%,锂的回收率达90%以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此前介绍,到2035年后,宁德时代利用退役动力电池中的材料可以满足很大一部分市场需求。
众多新能源巨头扎堆动力电池回收领域,与此前纷纷“抢矿”的意图相同,即保障供应链安全和降低成本。基石资本高级投资经理宋敬川介绍:“此前碳酸锂价格快速攀升,加速了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目前该产业进入快速扩张期。”
“预计未来回收会逐步取代开采,成为电池金属原材料的主要来源。”前海开源基金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崔宸龙介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提前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可以进一步提升原材料的来源多样性,保障供应链安全。
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翼虎投资董事长余定恒表示,未来几年,动力电池报废高峰将逐步到来,市场空间也将逐渐打开。
按照动力电池平均使用寿命5至8年计算,中国第一批投入市场的动力电池面临退役期。第三方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退役动力电池累计将达137.4GWh,需要回收的废旧电池将达96万吨。
动力电池回收企业随之快速放量。天眼查显示,经营范围包含“电池回收”的企业,目前我国有超过7.3万家企业,其中2022年成立约3.6万家。2018年之前,相关企业仅6000家左右。
“锂++”产业互联网平台CEO胡颖介绍,目前国内已经初步建立起锂电池循环回收体系,根据回收主体不同分为四种模式:车企、电池厂、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以及互联网+产业联盟。天奇股份介绍,“锂++”产业互联网平台将构建更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锂电池回收产业链,进一步推动锂电池循环互联网+产融联盟新模式落地。
“加入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企业越多,越有助于产业链覆盖,未来才能发展得越成熟。”余定恒表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具备一定程度的规模效应,才能助力全产业链的精益化生产和良性发展。
“企业布局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带来更多的碳指标,也是未来获利的业务之一。”宋敬川补充称,碳指标价值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特斯拉营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碳指标销售。
超千亿市场要高质量发展
部分第三方机构预计,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超千亿元,但是整体面临“小、散、乱”的局面,“小作坊”与“正规军”并存,产业亟须推进高质量发展。
“行业格局尚不明确,主要受制于上游废旧电池原材料供应。”宋敬川介绍,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应重点关注上游原材料的获取能力。
当前参与电池回收领域的主体,在发展上均有不足。这使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成为必然趋势。宋敬川认为,龙头公司借此可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更好地绑定,也能获取更多资源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以格林美为例,近年来,不断拓展与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其中,格林美近日公告与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宁德时代、湖南邦普的合作,意图构建从退役电池回收到重新应用的产业闭环。
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巨头进行结构创新,在此前推出刀片电池、麒麟电池等产品,也令动力电池回收拆解的难度提升,如何形成大规模、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回收产线成为行业挑战。
“关注回收路线和技术水平。”崔宸龙表示,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成本和回收效率是核心因素,也会关注不同回收技术对环境的友好性。未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会朝着更加环保、绿色、高效、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此外,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规范性尚需改进。宋敬川提醒,随着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范制度必将加强,企业应及早做好相关规划工作。
余定恒认为,随着政策扶持与引导,以及动力电池回收的市场规模扩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性逐步加强,再加上众多企业入局探索,这些问题在未来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原标题:探索锂电池回收新模式新能源巨头“奔向”超千亿市场
记者:邱德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