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许多十分有特色的风俗习惯,不论中国人都到哪里,都带着一股中国味。譬如中国人对乡土有十分深厚的情感,不论走到哪,都放不下对家乡的牵挂;中国人对长辈有发自内心的尊崇,遵守仁义礼智孝的规矩;中国人极其在乎家人团圆,阖家欢乐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源泉;中国人喜好祭拜先祖,逢年过节都要燃香祭祖。这些习俗看似散乱,其实内里有一条线将这一切都串在了一起,这就是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宗法制。
宗法制是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是贵族为了世袭统治权力而设立的一种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制。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善于周朝,此后的朝代也都沿用了宗法制了,甚至当今的中国也深受宗法制影响,可以说沿袭了三千多年的宗法制已经溶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已经和中国人不可分割。
【资料图】
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这是嫡长制的核心。嫡长制有明显的缺点,如果嫡长子是一个能力不够,或者社会经验十分低下的人,便会对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因为嫡长子不成器而造成的悲剧不在少数,甚至还出现了娃娃皇帝、白痴皇帝等闹剧,由此衍生出的外戚干政、臣弑君等重大政治事故都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尽管有如此多的反面案例,古人依然坚持不改嫡长制,这又是为何呢?
宗法制和嫡长制是中国社会的基石,中国之所以是中国的原因就是宗法制。嫡长制的一个明显好处就是明确了权力继承人,从一出生起,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就已经明确了。往大了说,这极大减少了政治斗争,稳定了社会根基,往小了说,减少了家庭纠纷,确保了家族传承有序。如果嫡长子出事了,事情就会很麻烦了,例如明朝太子朱标的去世,就引起了一系列变法,导致天下大乱。
减少纷争只是嫡长制的一个好处,嫡长制最大的好处和影响还是表现在社会结构上。嫡长制的实质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在这种制度之下,自然会产生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嫡长子指的是男主人和嫡妻的第一个儿子,这是第一继承人,第二继承人是嫡长子的嫡长子,也就是男主人的嫡孙。这也是当年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当继承人的原因所在。
西周社会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确立了整个国家雏形。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联合在一起使用的,天子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和次子被分封为诸侯,是小宗。诸侯爵位也是嫡长子继承制,非嫡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在诸侯王的继承体系里,诸侯嫡长子是大宗,其他子嗣是小宗。卿大夫也是嫡长子继承制,非嫡长子被分封为士,同样分大宗和小宗。士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到了士这一等级,非嫡长子就直接是庶人了,变成平民了,但同样有大宗小宗的区别。
通过这个分封体系,天子是所有阶级的大宗,是所有人的家长,在这样的体系下,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国家的利益就是小家的利益。通过血缘关系建立的国家政权结构就变得十分稳定,并且在分封体系之下,有着同姓不通婚的规定,宗室子弟只能和异性诸侯联谊,这样以来,通过血缘和联谊,所有的上层贵族都成了利益共同体,这就是宗法制的厉害之处。
古代中国的基本制度和礼仪都源自宗法制,也都是为了宗法制服务的。其中最大的体现就是对女权的压制,因为女权的崛起就是对父权的反击,就是破坏宗法制的一种表现,故此汉儒制定了一系列的妇女守则,仁义礼智孝也都是围绕宗法制建立起来的价值观点,整个中国社会的核心就是宗法制,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嫡长制,但各种变相的嫡长制依然在奉行。
嫡长制下的宗族体系十分森严,并且宗法制造成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祠堂、家谱、族规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的三条支柱,中国有几百上千年历史的家族有很多。一个有祠堂和家谱传承的家族必定有强大的凝聚力,其生存能力也必定远高于普通的小家庭。出门在外如果能遇到同族的亲属,旅途自然一路顺心,在家勾心斗角,在外互帮互助,一直都是中国人的传统。
宗法制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老祖宗沿袭了几千年的制度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礼记》、《宗法小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