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凭一节课的时间和容量,或许无法讲清楚复杂的科学理论大厦,却足以在青少年心目中播撒科学的种子。
▲8月31日下午,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霞云岭中心小学的学生们陆续返校,准备迎接第二天的开学。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相关资料图)
新京报社论
9月1日,秋季中小学生开学,包括北京房山、门头沟、昌平三区275所受灾中小学和幼儿园也已做好如期开学的准备。
近年来,“开学第一课”受到学校重视和社会关注。今年开学季,北京市科协将举办以“登峰造极的中国科技”为主题的校园行活动,邀请由老科学家、科学家后人、相关研究专家、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组成的“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走进北京多所中小学校,讲授“科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开启新学期的重要节点,甚至是很多学生眼里的“人生第一课”。单凭一节课的时间和容量,或许无法讲清楚复杂的科学理论大厦,却足以在青少年心目中播撒科学的种子。科学家的人生经历、科研故事,都能激励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家精神,养成用心钻研、勇于探索创新的品质。
而科学家面向公众、青少年授课和答疑解惑,一直是科学界的优良传统。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秉持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有着面向普通学生讲课的经历。因为这些名家对科学理论的理解更加通透,有的本身就是理论的创制者、科学规律的总结者,他们在从事科普、宣讲科学家精神时更加深入浅出,让听课者获得更加丰富的收获。
据了解,这次走进“科学第一课”讲堂的,有多位两院院士级别的“大家”。他们从事具有前沿性、尖端性、开拓性的研究,是科学智慧和科学家精神的化身。中小学生在“开学第一课”与这些科学界前辈面对面交流,仿佛一场与科学的“奇遇”,得以深刻感受科学海洋的浩瀚与壮美。
▲8月10日,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科学家刘颖向新京报小记者们展示提取出来的香蕉DNA。新京报实习生 张湘涓/摄
在青少年心目中,科学魅力离不开直观地观察与发现。据悉,这些专家到中小学校宣讲时,不仅有科学理论的讲解,还有寓教于乐的互动体验。与课本知识相比,这种来自动手实践的体验式学习,也将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领悟科学理论、科学常识。
不久前,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颖走进新京报小记者课堂时,就现场演示提取香蕉DNA的小实验,有学生回家以后,对着实验视频,重新一遍一遍地做。在孩子们的眼中,这个小实验或许就开启了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专家们还要重点走进门头沟、房山遭遇洪灾地区学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科学家高贵的人生品格、顽强的奋斗意志、坚持不懈的科学家精神,帮助他们重建校园,激发学生们努力奋进、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对于在郊区长大的孩子而言,他们不仅能获得“科学第一课”知识的熏陶,也将更好完成心理重建,以健康心态投入新学期学习。
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知识在实践运用中更能展示力量。开学之际,黑山小学到门头沟区京师实验中学借址办学,授课教师将以降雨中受损的学校围墙为切入点,设计跨学科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重建校园围墙建言献策。当掌握的知识用于改变身边环境,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自然更有激情。
当前,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青少年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但是,面对面的知识传授、现场的答疑解惑始终不可或缺。科学家们来上“开学第一课”,将启迪青少年自主探索科学奥秘,在充满科学的氛围中开启新学期。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付春愔
标签: